民国时期新疆的主要民族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清代的格局,虽然其中一些民族的具体分布区域有所变化。此外苏州股票配资公司,汉文中对某些民族名称的规范化也得以完成。
1934年,新疆省政府发布了一道重要的政府令,标题是《新疆省政府令改缠回名称为维吾尔布告》。该令明确决定统一采用“维吾尔”作为汉文的官方称谓,这不仅体现了对民族团结的珍视,更是首次准确表达了“Uyghur”这一名称的本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维吾尔族的分布范围涵盖了天山南北,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以及民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征。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是隋唐时期活动于蒙古高原的回纥人,历史上曾被称为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和回纥等多种不同名称。公元788年,回纥统治者向唐朝上书,首次请求将族名改为“回鹘”。从元代到明代,关于维吾尔的称谓史籍中多以近音的方式表述,除了“回纥”和“回鹘”,还见于《元史》中的“畏吾”、“畏兀儿”和“畏吾儿”。到了清代,他们又被称作“缠回”或“回部”,而在民国初期,沿用的名称仍跟随清代的传统。
展开剩余53%在20世纪20至30年代,许多来自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和天津等地的汉族人不断迁往新疆,形成了移民潮。根据哈密关卡的报告,来自内地的移民以每日数十人的速度不断涌入,场面甚为热闹,人数始终不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涌入新疆的人口数量更是显著增加。
在清末与民国初期,许多哈萨克人从塔城、阿勒泰等地迁徙至如今昌吉、乌鲁木齐南部山区及巴里坤等地区。自1916年至1933年期间,中亚地区有大量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的牧民因各种原因迁入新疆,单在1916年,就有约15万柯尔克孜人迁入如今的伊犁、乌什、阿克苏、伽师和喀什等地。1917年十月革命后,许多沙俄白卫军的残余部队和难民也开始涌入新疆,最终有相当数量的俄罗斯人安家于新疆的伊犁、塔城和迪化等地。
民国初期,数万来自陕西、甘肃和宁夏的回族人也相继进入新疆。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涌入新疆的回族大多是随军而来,他们在迪化(现今的乌鲁木齐)、乾德(如今的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伊宁等地的聚集人数尤其众多。
在民国时期,新疆的蒙古族分布基本延续了清代统一新疆后的格局。尤其是到了1919年苏州股票配资公司,阿尔泰地区划归新疆管辖,当地的蒙古族也逐渐成为新疆蒙古族的一部分,进一步丰富了新疆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交融。
发布于:天津市金元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