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配资查询官网,我是老丁。
光伏行业从“香饽饽”到“血海战场”只用了四年,价值投资者张磊也在这条赛道上折了戟!随着光伏行业座谈会的展开,这个领域已然到了最后关头。
这一次,业界集体喊出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减产,自救。
一、吁光伏减产前后原因?
2025年7月初,一场被视作光伏业“生死大会”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包括隆基、晶澳、晶科、通威等14家光伏产业链龙头,以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工信部等齐聚一堂。
最终给出来的核心结论是:“要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产业当前的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为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这句话有三个关键信息:拒绝低价、落后产能退出、产业升级。
之所以说这场会议重要,是因为这是中国光伏发展40年来,第一次由头部企业和官方公开喊出“主动减产”的声音。
过去20年,光伏产业靠的就是拼命扩产、规模效应、成本下探——这一直是光伏的生存逻辑,也是其得以迅速占领全球市场的根本原因。欧美的光伏巨头,也都被中国光伏的“降价攻势”逼到破产、转型或者退出主流市场。
然而到了今天,当这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卷向自己时,光伏企业的财报上出现了持续的巨额亏损,自己也终究是招架不住了…
中国光伏产业为什么会陷入今天的局面?核心原因是过去两年行业对未来需求过于乐观。
2020-2022年,在“双碳”战略、国际油价暴涨、欧洲能源危机等背景下,全球光伏装机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87GW,同比增长59%,欧洲新增41GW,同比增长47%。这样的增速让所有人相信光伏将进入“黄金十年”,于是大家你追我赶大幅扩产。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比如很多地地政府看到别的省份都有新能源相关的企业来响应国家政策,就自己也要有。江苏、安徽、四川、内蒙古等省份把光伏列为支柱产业。比如内蒙古2022年曾公布的“十四五新能源规划”里提出,到2025年光伏年产能达到100GW以上;安徽滁州、蚌埠也出台百亿规模的光伏产业扶持基金。
地方的政绩考核和税收依赖,这让地方政府天然倾向于支持企业扩产,即便是在行业已经出现见顶的时期,也是如此。先不管技术如何,总之先要规模大!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1-2023年三年间,仅国内各地政府审批、备案或宣布投资的光伏项目规模累计超过2.5万亿元。
但与此同时,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380GW,而国内组件产能到2023年底就已突破600GW,硅片、电池片环节产能更是达到800-900GW。光伏产业从“供不应求”迅速变成“供大于求”。
所以,2021年到2023年,中国多晶硅产能从25万吨增长到180万吨;硅片产能从160GW增长到800GW;电池产能从200GW增长到超过800GW;组件产能更是接近900GW。
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50%。2025年5月,多家主流电池片报价跌到0.28元/W,而2023年初这个价格还在0.8元/W左右。隆基、晶澳、天合等光伏巨头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普遍同比暴跌60%-80%;一些二三线光伏企业已经资不抵债,开始出现停产、裁员甚至破产的情况。
供应还在持续增长,价格仍旧持续走低,恶性竞争无处不在。
在国际层面,中美欧三方竞争。美国对本土光伏产品补贴每千瓦约500美元,并对中国产光伏设立关税壁垒。欧盟也有明确的光伏产地要求。全球光伏产业正在从“单一成本优势竞争”走向“技术+政治补贴+产业链安全”的综合竞争。
这在过去两年里,也使得中国光伏企业的成本优势虽依然明显,但若无法形成技术护城河,单靠低价出口也将越来越难。
总之,内销外出都出现了困境,所以这些也反映在了原材料价格上。
多晶硅、工业硅的期货价格一路走低,漫漫熊市也持续了三年多(如图)。如果再这么发展下去,很多优质的企业也会被拖垮,最终可能会出现资金链问题,在未来有可能出现被动性的行业大出清。
二、减产能解决光伏亏损问题吗?
如果任由市场自由波动,既容易过度发展,也容易出现极端出清。所以,也就有了这次座谈会的呼吁。
座谈会呼吁,想通过大家一起减产,来平衡供需,从而修复价格,改善企业盈利。但是,减产真能救行业吗?
这是一场政策与市场规律的较量!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行业。企业建厂投资巨大,主要成本在设备、厂房、土地、折旧上。即便产能利用率下降,企业仍要负担巨额的固定成本。
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在产能过剩!减产也会减少库存,不会减少产能。在产能不消灭的时候,就直接减产,反倒会导致单位成本上升,企业现金流恶化。
其次,从行业格局看,光伏产能分散。组件龙头隆基2025年市占率约14%,晶科12%,晶澳10%,天合9%,前四巨头合计不足50%市占率——远低于钢铁、水泥等有强力寡头的行业。这意味着任何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减产,并不能改变供需格局。
而且,座谈会之后,企业的行为是否会真的效仿照做,其实也有一点存疑。因为本身这次商谈对于企业没有极其强制的约束性,更多的是大家商量好一起做…但是如果产品价格等开始回升,企业面对利润,会不增加产量吗?不太容易的…
大家一起规定好不低于某个价格销售,在国内一段时间内确实可以完成。可是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下,印度、美国、东南亚各方的企业都有供给,这件事就很难维持长期,想要国内一个价格,海外一个价格,时间久了也容易催生从海外进口中国产品的黑市行为。
总之,面对价格下滑,政府的出面确实可以让价格企稳,但是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其实还是供需占主导。政策的意图也是这样,在行业处于下行阶段的时候给予扶持,确保企业能够安稳生产,一直等到需求回暖。这样就避免了在下行期间企业利润的大幅波动,以及行业过分的出清。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如果今后经济复苏来的比较早,需求端开始走向复苏了,那么光伏产业链在这一段企稳之后,确实就会恢复了。用一段时间的管理和共识,换来行业落后产能的出清,最终完成优质产能与需求端的对接。
但是,理想很丰满,事实今后怎么走还是市场说了算,产业链的原材料等价格在这一段虽然可以企稳甚至反弹,可万一在今后一两年时间里迟迟没有等到全球或者局部的经济复苏,那么需求端不振,就容易又会回到之前的状态。这也是会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所以,对于各家企业来说,光伏要振作,只有一条路可以自救,这条路绝对不是减产。而是建立技术壁垒!
三、减产难助光伏企业破局
现在我们看到,隆基、晶科、通威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已经把主要研发方向放在高效电池技术上。以PERC为例,2020年主流PERC电池效率在22%上下,而HJT已经接近25%,BC电池能将转换效率推向26%以上。
高效电池能提升了单瓦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还能帮企业获得溢价能力和出口竞争力。
但是,技术的提升有临界点。因为我们不是光伏行业内的人,虽然能找到数据资料,但是我们不清楚它的技术临界点在哪里。
就是我们在大学里考试一样,从30分提升到40分虽然进步了,但是没到临界点,你还是要重修。只有到了60分的时候,才是越过临界点,进步才算是发生质变。
技术创新。虽然大家都知道应该走这条路,但是这条路显然也最难走…还记得几年前我们观察光伏产业的时候,这个行业的技术壁垒不像其他芯片等科技行业那么高,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在当时都是更多靠管理方式的优化,才得以做到利润率比同行高。
所以历史上光伏行业经历的产能过剩,几乎每次都通过“企业出清”才完成的。
第一次是2009-2012年欧美“双反”引发的行业寒冬,超过80%的中小光伏企业倒闭或退出;第二次是2018年“531新政”之后,一年时间里国内组件均价从2.8元/W跌到1.7元/W,行业再度大洗牌。
这一次产能过剩,我们相信到最终周期反转的时候,大概率也会通过一场残酷的洗牌来完成的。
结尾:
这一次的减产呼吁,很多认为反转的信号来了。理性来看,说这句话还为时过早,我们更确切点说,是产品、行业、企业,暂时企稳了!
短期的减产呼吁更多是一种信号,行业的去产能周期开始加速。
供需真正的平衡点,还是要等到落后产能退出之后、产业集中度再次提升,需求再次回暖之时。
而这样的过程,确实也需要一些时间的….
我是老丁,朋友们,下期见。
金元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